银行守业者:六大必不可少的数字利器
今天的银行面临金融科技的众多干扰。乐观派的观点认为技术正蓬勃发展,移动性是改变局势的关键因素,大量资本也已经投入金融科技业。银行或将试图彻底无视该领域的“噪音”,也可能感到恐慌并反应过度。我们建议他们走中间路线,将注意力用于分辨噪音,找出其中真正重要的信号。
具体地说就是,银行不应过多关注金融科技业的个人,更应看重这些挑战者代表的力量,然后自己学习研发、乃至通过收购来获取那种能够面向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能力。(见图表4)
全面数字驱动,运用洞察力和分析观点
无论是已经拥有数据和分析能力的金融科技初创,还是大型的消费者生态系统(如苹果、Facebook和谷歌),还是一些更加进取、拥抱新事物的金融机构,都在开辟多个领域的新战场,包括赢得客户、客户服务、提供信贷、通过交叉销售增进客户关系、顾客维系、提高客户忠诚度等。以银行业最大的“护城河”信贷提供为例,海量交易数据、承保、为客户提供信誉评分等,这些都是银行几百年来苦心培养并利用的独有资产、技巧和能力。
可如今,大规模获取新的大数据(事实上银行再也无法独占这类数据)正在推动银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求赶上潮流。其中的一些措施包括:打造全面的数据生态系统,以便在银行内部和外部都能获取客户的数据;以360度全面视角监测客户活动;建立强大的分析和数据基础设施;利用以上措施促进科学决策,不再只看案例法。这些都对银行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对客户区别对待的一体化客户体验
由实体分销主导的银行时代很快就要结束。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人们喜好的转变意味着,客户比以往更期望得到实时的跨渠道能力(比如状态查询和解决问题)。实体分销仍然有意义,但重要性将远不如前。银行必须学会用好设计,提供无缝对接的全新客户体验。银行必须认识到,非银行类机构提高了客户的期望值。为什么申请抵押贷款要花上几周时间?为什么在网上办理借记卡比在分行办要多花一两周?银行必须改善客户体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期望。
金融服务业是唯一会向客户说不的行业。当今,移动设备几乎让一切都变得实时透明,企业很有必要为客户提供申请状态或者需要哪些文件的信息。所有渠道的账户余额数据都必须保持一致。银行应该考虑提供类似Uber的实时更新、按需服务应用,让服务足够透明。这类创新将使得银行能够改善客户跨渠道、跨产品体验,从而脱颖而出。
培养电商巨头般的数字营销能力
今天的银行身陷客户争夺战,其对手不仅有同行,也有银行以外的机构。目前,在营销技巧方面,即使有历来庇护银行的“护城河”,电商与银行之间的巨大差距还是无法弥补。大数据和先进的分析能力只是数字化营销的基础。掌握数字媒体、内容营销、数字化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营销运作等,都是银行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培养这些能力、招募并留住数字化营销的人才,也需要大胆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
极力简化、流程数据化、提高效率,有效缩小同挑战者之间的潜在成本差距
上次互联网泡沫之后,银行成功地让核心流程电子化,现在,他们必须让这些流程数字化。这两种变化至为重要,因为电子化的贷款流程和履行流程意味着要将纸质文件处理成pdf并机械能给你共享。大部分处理抵押贷款的成本都在于大量周而复始的人力工作。数字化的抵押贷款申请流程将涉及创造并操纵数据的领域,比如借款方的收入和负债,这些大部分可以通过自动化的云服务代劳。对银行业来说,这种转换将耗时数年,因为它需要融合多种现有的遗留系统,可能要重新设计平台,服务于真正的数字化流程。
简化、数字化和精简的机会在银行运作的众多领域普遍存在。银行越早抓住这些机会,就越能准备好同拥有结构性低成本的后生们竞争。新科技会给银行提供测试和规模化的机会,以此提高效率。比如,比特币最近正渐渐褪去热度。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明星”拥有的分类账技术能更省钱地进行存储,便于迅速清算与结算交易。银行显然将此技术在内部推广开来。
迅速掌握下一代技术
银行与银行CIO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首先,“移动先行”不单单是一个热词,而是银行能从客户那里收到的最明确信息,说明客户希望怎样与自己的服务供应商互动。第二,银行不但必须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也必须强化内部流程和改善企业文化,保护客户数据。第三,银行业的创新速度正飞速提高,银行也必须加快速度跟上创新的步伐,包括敏捷和持续传输等用于软件开发的技术。最后,最新的处理和存储技术普遍极大地提高了速度和灵活性,同时大幅降低了成本。银行需要转移到这类平台,尽快淘汰原有的系统,代之以新系统。
由于这类遗留的系统不容易、也无法很快取代,很多银行或许要选择“双速结构”(two-speed architecture)的方式,即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增加一些更灵活的技术层,但仍利用老系统并与之互动,以此为下一代实现技术上的“快”和客户体验的“好”。若要提供侧重移动的可规模化的应用结构,解决银行每天面对的网络安全威胁,学会敏捷输送,并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银行还要培养运用下一代技术(next-genenration-technology)的能力,那将是一条有挑战的必由之路。
重新设计传统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权,建设数字化环境
银行业常见的组织架构是一幅产品和渠道的矩阵图,其中实体分销往往决定规模和范围。伴随这些矩阵出现的利润与亏损(P&L)将给渠道和产品的所有者赋予力量,那是最可能成为银行对垒后生们的武器。挑战者通常聚焦直接和财务业绩联系的客户矩阵。与之相反的是,大多数银行的文化以共识为准则,需要长时间达成一致。银行必须加快适应外部变化,与现有的P&L形成互补,营造更快决策的文化。
银行必须好好思考怎样才能最好地把前述五大要点组织起来,让组织架构和决策权发挥最大效力,开发由数据和洞察力驱动的运营模式、一种别出心裁的客户体验、效率更高的数字化流程、以及下一代技术的利用能力。银行内部应该有哪些创新?孵化器内应该开发什么?不同品牌下相互独立的数字银行内部应该开发什么?银行应不应该建立独立的实验室,或者类似风投的投资机构,然后在那里实验新科技?
综合运用上述六大必不可少的利器,对银行的整体影响就像集合六大特质后的金融科技业一样,竞争和成功商业模式的性质得到长期转变。银行业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在“结构上”开放,这关乎怎样利用合作关系、怎样允许其他实体利用他们的能力。最能谨慎缜密地应对这一挑战的银行将获得最有利的地位,有助于开发自身的商业模式,发掘客户新的价值源,同时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金融科技业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次和互联网泡沫期会否不同?大多数挑战者都会以失败收场吗?少数成功的挑战者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银行业?无论个别挑战者成功的几率是高是低,为了重新定位自己的商业模式和成功的企业文化,银行都必须在金融科技业的噪音中寻找真正重要的信号。时不我待,良机将逝,此时不动,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