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二届观媒峰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与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搜狐网副总裁总编辑陈朝华、凤凰网总编辑邹明、网易常务副总编辑曾光明展开对话,共话媒体大变局。
门户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四大门户网站作为中国整个新闻信息流的最关键结点,门户网站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及门户网站本身的转型升级问题?
搜狐网副总裁总编辑陈朝华:不管是在传统PC端还是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领域,门户网站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积累,应该不是一下子就能被超越的。我认为门户网站还会大有前途。
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门户网站和新媒体从信息分发的模式上来讲,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一点上,门户网站更类似于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的信息和报纸、电台、电视台的信息一样,都是原创信息。就生产模式来讲,其所有内容基本上都是原创的、经过编辑加工的。与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或者其他分发型媒体截然不同,门户网站其实是传统媒体的子型媒体。我认为,未来媒体的走向并不是由媒体形态决定的,而是必须要以科技为依托。未来媒体的主体一定会是科技公司,它们会运用科技手段,改变媒体业的走向。
凤凰网总编辑邹明: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现在都面临着走向灭亡的焦虑。比如现在大热的VR技术,当VR手机大行其道的时候,VR的新闻产品、内容产品才会跟着大行其道。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整个生活状态。在不久的将来,VR手机将再次改变新媒体的状态。我们等待的时间不会太久,我觉得,三年内就会出现全新的变化。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还是新媒体面临的挑战都是巨大的,我们要不断接受挑战,平心静气地发展。
网易常务副总编辑曾光明:这几个月网易的声音相对比其他网站的声音少,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太忙了,网易的风格是忙着做事情。另外一种原因是,现在同行对市场和产品的判断,相当一致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在公司里开会经常谈的问题,我敢保证新浪也在谈。大家都知道趋势是什么,都知道要干什么,但是区别就在于你到底能干什么,以及你擅长干什么。
因此网易选择从我们自认为有积累的地方做起。比如,现在各大门户网站都热衷于做直播。直播只是一个说法,不是很恰当,但又找不出更好的方式形容它。具体来说,直播是硬件和软件升级之后,出现的个性化的实时的互动形式。我刚才看到,我的同事有九个正在进行网上直播,我的手机已经看不过来了,我想直播软件的下一个版本会变成多窗口。
如果网易没有之前两三年的视频积累,我们得花几个月时间才能建立现在的数据库。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传统的媒体,就是刚才定义的那种传统媒体,积累没有什么难度,重在投入,关键是你有没有技术条件去实现想法:比如你想做VR,你没有游戏的积累,就不能做。我们的产品很快出来,甚至比发布会可能还会快,这个就得用原有的积累去做。当然,没有钱是不行的。如果没有钱,你就不敢去做两三年才有收益的东西。但是你不做,VR上来之后,就来不及了。可如果现在做,你就得面临很多技术难题。后来网易摸摸钱袋子,还行,可以拿钱做两年后才能赚钱的事情。这些都是很现实的。
自媒体很难对平台造成巨大挑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过去两三年当中,自媒体的崛起对媒体业态的挑战性和冲击很大,特别是对频道有很大的影响。谈谈你们的战略思考。
搜狐网副总裁总编辑陈朝华:我们现在的频道以健康、旅游、交易类为主,基本上都是自媒体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对这些领域的影响小了。现在自媒体很多,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声音多,或者说观点多,但真正有思想的观点很少。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事实派少了。比如最近的疫苗事件,自媒体都是在表达声音,但是没有谁能够像传统媒体那样去挖掘新闻事实。让更多的真相呈现出来,这才是媒体应该做的。做媒体跟某个公司做内容创意不一样,我们应该对媒体的属性存有敬畏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新浪在自媒体方面有很雄厚的基础,不知道新浪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自媒体这个词最早是从美国来的。很多美国人认为自媒体就是博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奇怪的事。为什么呢?
第一,在国外没有中国的门户网站概念,也没有微信或者类似的资讯产品出现。这使得中国的自媒体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第二,有很多自媒体是浮躁的。中国人愿意追求新概念,有一个新的概念就往上靠,赚取眼球或者资本,这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是特别明显的一个现象。
第三,现在出现了大量所谓内容生产人群,他们给传媒行业带来很大变化。因为不管什么形态的媒体,原创媒体、聚合媒体、分发媒体等等,这些媒体最终会面临三个问题,首先是内容怎么来;然后是来了之后怎么处理;第三是处理之后怎么分发。现在,传媒业在内容来源的维度上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它的内容全部来源于主流媒体,但是现在已经延伸出好几十万的在线写作者了。
第四,自媒体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真正好的优质的自媒体,基本上是团队模式运营的。包括现在很多“网红”,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他们的内容从脚本到生产制作都是团队来做的。现在,微信上有一千多万的公众号存在,其中仅有60多万个是活跃的。我觉得在未来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里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自媒体会面临一个衰减或者说消退期。单独一个人,可能不再能够持续生产优质内容。
第五,我觉得应该把公众号和自媒体分成两个概念。自媒体是一种运作产物。但也有将近20万人在写博客或公众号,他们的需求和自媒体不一样。他们就是想表达,但是没有按照商业模式去运营。现在把所有的公众号都当成自媒体看了,这忽略了其中的差异性。
第六,公众号的信息模式相对比较集中,也包括了更多非消息类的内容,现在哪怕是一个团队,靠自己单独运作也举步维艰。现在我们看到的综述、整合、分析、评论,可能两三个人完成的,这个运作过程当中难免会产生出内容品质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不可否认大量的写作人群,依托于现有的分发平台给传媒业带来了变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如果要给凤姐这个自媒体估值的话会是多少?
凤凰网总编辑邹明:这我得去请教一下专业人士。我觉得自媒体很难对我们造成巨大的挑战。对我们来说它是媒体形态的重要补充。自媒体作为我们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首选平台,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一种团队运营的产物。我觉得很多出色的自媒体都是一个团队或者是公司运作的。
大家知道公司运作是需要管理的,要有自己的理念和追求。但是个人的公众号,跟我们以前的博客没什么区别。所以我觉得如何认识自媒体,首先要剖析。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运营,只有认认真真做出色的自媒体、有理念的自媒体,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发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我们现在有一些自媒体,没融资前还好,融资之后就变了,只认钱。我想问网易,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网易常务副总编辑曾光明:我非常喜欢自媒体,我们作为传统、有专业水准的媒体,跟自媒体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划清界限。我们有足够多的人力,有足够好的架构,对于好的自媒体,你应该去带动它,帮助解决它的问题,提升它的价值,发挥它的价值以及优势。这样的关系才是一个双赢的关系。
比如我们正在做遍及中国的天网直播。我们大概联系到接近一万个自媒体号,我们为他们提供直播号,这一万个自媒体人可以用我们现在的虚拟现实和环绕设备做现场直播。我们能把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最大。把自媒体有价值的东西给提升出来,这是我们的责任。
媒体APP早晚要死掉一大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今年年初有一些厂商说,APP要有大发展,要占据中国人每天七分之一的时间。你们怎么看待移动端新闻资讯的发展,包括传统媒体客户端的发展,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搜狐网副总裁总编辑陈朝华:搜狐的新闻客户端、移动端做得比较早。从去年开始,整个集团的优质资源都在不断加工,过去的搜狐是一个媒体平台,将来会变成一个服务平台,是功能叠加的入口。我觉得资讯入口应该离生活、离消费更近一点。互联网的发展,不管是移动互联网还是网页,网民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是“网红”的崛起。当然,“网红”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如何把经济红利进一步做好,这是可以考虑的。
另外一点是消费红利,互联网有网民的消费红利,不管是创业公司还是门户网站,消费红利是有价值的。用户来了,到底能做什么,一些新的应用还要发展。门户网站以前的商业模式肯定是不行的,接下来怎么做,我觉得也要思考。
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我只谈谈我个人的想法,不代表新浪。第一,做资讯或者是做服务,一定要想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要做给谁看,你的用户在什么地方。昨天有一个垂直媒体找我聊,我说没有太多可以聊的东西。为什么?因为我们面对的用户太不一样了。我觉得首先要明确受众,再决定你是不是真的要做APP,是不是要做一个资讯类形态的APP。要明确这个出发点,不是说新媒体都要拥抱APP。
第二,是APP的形态问题。去年凤凰网宣布不再做资讯型的东西了。我觉得这个决定是非常有价值的。目前来讲,我们的发展空间也好,商业模式也好,都存在着非常大的瓶颈。未来很多的资讯,或者说很多的APP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不一定是资讯形态,也有可能是一种社区形态,也有可能是话题形态,但是不要把资讯标签重贴到我们的新闻上。
第三,未来最大的问题是用户获取的问题。所有APP的运营或者业务只能在APP当中进行,这是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用户获取越来越难,成本会越来越高。而且用户获取的投入也是要不断追加的。你停掉几天投入,用户量马上就下跌。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我认为,网络媒体实际上是中国特别浮躁的一个行业。你要明白自己做的事情是做给谁看的,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拥抱移动网络、要拥抱新媒体,对自己的APP完全没有负责任的态度。
凤凰网总编辑邹明:假如我不是媒体从业者,我的手机上用新闻客户端吗?如果我只是一个普通用户,我只需要两个新闻客户端就够了。大家要转换心态,大家谈媒体转型,都是拼命做APP。我说这样的APP必死,你赚不到钱。为什么必死无疑?因为你不明白你的服务对象是谁。比如传统的地方报,报道头条是书记在干什么、市长在干什么。但它的移动客户端要想做好,头条就得接地气,比如“老干妈今天带你逛菜市场”。因为它的服务对象变了,服务的理念和服务功能也得变,否则,这样的APP早晚要死掉一大批。
网易常务副总编辑曾光明:不敢说整体看法,既使是全中国有机手机的人都成为你APP的用户,我觉得也不一定能总结出一个整体的看法。以前大家喜欢比报道排名,我一般不参与。本来说谁第一、谁第二就有点莫名其妙的。你说比数据吧,高价值用户和低价值用户也不太一样。当然,有理想是好的。谈到我们自己的生存。我有一个群,我经常在群里问,大家多久没买过报纸了?我本人从2003年之后就没有怎么正经买过报纸了。所以我对报业没有什么发言权。我们用手机用得多,对手机还有点发言权的,过几天PC用的少了发言权也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