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朋友因为绩效不达标被优化。但他到下家后,却成了新东家的销售冠军。本以为是青铜,却突然成了王者。人还是那个人,生意也差不多,为什么绩效差这么远呢?
除了平台不同,很多是因为绩效管理的差异。
说到绩效,大家其实有很多联想。比如KPI、OKR、MBO、PBC、BSC、360等绩效考核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绩效算是少数不多,最早做到与国际接轨的那个。
不管是洞察人才发展档案,还是通过个人绩效推动企业整体绩效向上增长,它都显得不可或缺。
绩效考核基本流程
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却是很多公司不太想做,又不得不做。不做会死,一做就死的那种。
为什么呢?大多和以下5点有关:
1、生搬硬套,不切实际。听说OKR好,英特尔、谷歌、德勤、字节跳动等用到飞起。套到自己身上,却发现落不了地。
2、扁平考核,忽视个体差异。目标自上往下,考核从下往上,一个不留神,可能沦为形式主义。且不同岗位、分工、职级对应的指标不同,扁平对待,易导致评估失衡。
3、重考核,轻人心。因考核过后,大多不是降薪就是被裁,搞得大家谈绩效色变。重“绩”轻“效”,多惩少赏,使得员工多心生抵触心理。
4、混淆了绩效管理和奖惩管理。奖惩从来是辅助,而非目的。
5、止于分数,忽视行动。绩效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行动改善,PDCA,缺一不可。
因为无法解决这几点,大批企业在绩效管理的边缘反复试探,双方关系也在矛盾的边缘反复摩擦。
这5点看起来棘手,其实说白了无非:考核方案的匹配性、考核指标库的多样性和考核全流程的细节把控问题。
可以借助daydao绩效管理这样的工具来解决。具体怎么实现呢?举个例子。
方案选择方面,daydao内置KPI、OKR、360等多套考核模板,方便企业自选。
鉴于不同的绩效考核方法各有侧重,比如KPI比较适合可量化和提取关键指标的岗位,360适合中高层人员的考核,OKR对满足SMART原则有较高要求。
当单一的考核方案无法满足,daydao绩效管理还支持多种考核方案的融合。比如可自定义横向考核、纵向考核(含跨部门,跨级别),支持360、OKR等绩效考核的自由配置和多形态考核结果的加权汇总。
整个考核过程,多维度、全方位进行,确保结果更公平、客观、无偏差。
针对扁平化考核,很难全面评估不同企业、部门、岗位人员的真实水平。daydao打造人才指标库,首批计划收录100+主流热门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
目前人才指标库已在部分大客户定制化项目中得到深入运用,未来可推广至现有的数十万家企业用户。
强制分布规则也是提高绩效考核精度的一大表现。因为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并能不完全看考核得分,daydao绩效管理支持按照正态分布的规律,提前设定各等级在被评价员工总数所占的比例和权重。
当考核组或部门的绩效等级及占比超出比例限制时,系统会自动预警、停止提交数据。
这样一来,搭配绩效统计,可以快速获悉的整体人才档案动态,同时能修正刻板的绩效评分,确保企业不同等级、区间的人才质量,能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在新上线的daydao绩效管理V3.3中,为了确保考核的公平性,daydao还做了几点优化:
比如考核对象的新增、考核人的快捷设置、删除等,方便灵活选择和设置考核主客体。
在考核过程中,如有人员异动,通过调整考核人,修正考核后,依然不会影响考核进程(目前主要适用于KPI、360考核)。
此外,在顺序审核和条件审核的基础上,daydao新增【逐级审核】,进一步保障考核实施的便捷性,还原真实的业务场景。
当做好考核方案高度匹配,考核过程兼具便捷性、公平性和人性关怀,以往绩效管理的4大难题基本能解决。
最难的,往往是考核结束后的:如何进行改善?
在这方面,daydao智能人力云包含可驱动参与绩效考核的员工进行改善的一定条件,比如晋升对应的组织人事管理,加薪对应的薪酬管理、培训对应的培训管理等。
但能否落地,更多看企业完成考核后怎么对待?
能否引导大家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能否通过改善和提升,向高效的工作方式、高价值的成果产出前进?这才是绩效真正的价值所在。
当企业不再为考核而考核,而是像马云所说的:绩效体系里面,富含着这家公司的使命感和梦想。
绩效考核,将不再尽是费力不讨好的苦差,而将成为每一次企业复盘再出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