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由大学生拍摄100小时记录武汉开学故事的视频《等着你》悄悄走红网络,上线即引发6000万阅读量,获得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楚天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全国权威性媒体的关注及转载,并登上了微博实时热搜榜TOP19.
谈到视频是如何拍到6所高校50余人出镜时,视频创作者佳晨说:“除了幸运,更重要的还是大家对武汉、对学校的感情都很深厚,所以一拍即合!”这个25岁的上海女孩,在武汉学习、生活了7年。这里已经早已是她的第二故乡。
带着对疫情时对武汉的心疼,带着对疫情后第一个开学季的期待,佳晨写完了《等着你》的文案。去拍一个属于武汉高校开学季的故事吧,就拍那些校园里大家最熟悉、最牵挂的“好久不见”的人。“其实我们大学生都在等着返校的那天,就像学校里的人都在等着我们回家。”她说,正是因为这份等待的情感是双向的,才让整个片子温暖了起来。
视频创作初期,佳晨的心里没底。直到联系了本科时的学长、学姐,在学姐的朋友圈里又联系上了另一个学校的老师,一场顺利的“拍摄邀请”接力给了她继续创作的信心和动力。不过2天的时间,自己的母校华师、邻近的武理、对面的武大,坐几站地铁就能到达的华科和中南财大、地大,各位老师都爽快答应了自己的拍摄邀约,而且都对这个《等着你》的拍摄创意充满期待。
(图左一为佳晨)
这是武汉8月份以来最热的几天,佳晨和她找来帮忙的学弟学妹们,在6所高校的教室、实验室、操场、食堂、宿舍楼里扛着摄像机到处取景、做采访、拍故事。在镜头中,她抓拍到了宿管阿姨想念学生的泪水,捕捉到了保安巡逻时手臂上的警灯,采访到了辅导员对毕业生的眷念和不舍,还有所有人对返城、返校的老生、开学的新生发出最诚挚的“等你回家”的呼唤。
100个小时拍摄,再100个小时剪辑,带着50余人的心血和期待,一支充满温暖和深情的《等着你》,就此诞生。
正如佳晨所说,3分钟的视频中,每一个镜头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有一段记忆。视频中的他们,在校园里是坚守岗位、默默无声的普通人,但在抗“疫”时,都足以被称之为“英雄”。选择拍摄这样一群人,不仅是向即将开学的大学生发出校园里最温暖、真实的声音,更是在向这群人致敬。
致敬“探路者”
首次解剖新冠肺炎逝者遗体的刘良,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也曾对SARS逝者做过遗体解剖。面对镜头,教授风趣幽默。但当谈及患者时,直面过生死、无畏逆行的他,还是会忍不住哽咽。“这次疫情对武汉来说是一个很不幸的一个遭遇,是一个世界级灾难。”
2月16日凌晨1点左右,刘良团队9人走进手术室,穿着两件防护服,口罩多带一层,面屏、护目镜带了好几个,手套三层,袜套、鞋套两层,他们逼着自己不跟空气接触、不跟外界接触,因为遗体一旦暴露,病毒散发,危险就随之产生。“我们穿这个防护服还是有恐惧感,5分钟就受不了,但是宁愿自己吃点亏,还是要做。”据刘良回忆,原计划做1个小时就能完成的病理解剖,他们做了5、6个小时。
法医是死亡路上的“探路者”。由刘良和他的团队所解剖获得的新冠肺炎病理,探索了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的病理改变和疾病机制,这就从根本上探究新了冠肺炎的致病性、致死性,给未来临床治疗危重症患者提供了重要依据。
刘良的心里始终有这样一个信念:我们一定要(在疫情期间)做些什么事情,才能不负自己这一生。同样的信念,他通过镜头,也想教给自己的学生。新冠肺炎也许还会伴随人类很长一段时间,这一场“战争”未完,所以刘良在等着学生回来和他一起“战斗”,从临床到研究,打开更多死亡的密匙,以拯救更多的生命。
致敬“逆行者”
一场新冠肺炎,让全中国人看到了医护工作者在面临公共卫生“战争”的时候,也可以是一支“强兵战队”。他们都是战场上的“逆行者”。
为了致敬这样一群抗“疫”英雄,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博士生刘志哲和他们的学生创业团队,在两个半月时间里,设计并创作“逆行者”陶瓷纪念奖章和奖杯,赠予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伯礼院士等人。
一个从武汉来的大学生,独自扛了整整三大包的纪念章远赴广州。一路上,刘志哲想着“不能把这50套东西搞坏了”,2个行李箱、1个大纸箱,他用脚来回垫着箱子底部,被砸了好几下。“已经不觉得累了,反而感觉很温暖!”
刘志哲敲开了钟南山院士的门。看到浑身汗湿的他,钟院士感动不已。
“你是怎么一个人把这么多东西带来的?”
“我不是一个人来的,我背后还有我们所有的武汉大学生。”
这份以“逆行者”命名的陶瓷纪念品,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抗“疫”英雄们最诚挚的致敬。
致敬“志愿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一支“钢铁侠”志愿服务队,疫情期间,他们是守护校园“疫”线的学生英雄。来自13个国家的23名留学生,他们从丝绸之路走来,在中国、武汉有了第二故乡。
“钢铁侠”,是当所有人与灭霸斗争时,无谓牺牲的那一个。大家取这样一个名字、组建这个志愿服务队,就是要像那个无坚不摧的英雄一样,来保护学校、保护同学。他们说,当自己的城市“病了”,所有人都应该义无反顾地站出来。“病毒没有颜色,国籍也没有颜色。疫情,把我们的心都连在了一起。”
是啊,病毒没有颜色、没有国籍,救援没有理由、不分年龄。51岁的李明,是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一名职工,视频中的他在整理图书时,安静、沉稳。但谁能想到,疫情时期,他是“空城”武汉里的一名城市“摆渡人”。在开车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为社区老人配送物资时,他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拼命”,坚定、勇敢。
冲锋疫情一线,会害怕吗?
“2003年参加非典的时候也许会害怕,但今年不怕。”李明说,在当下,整座城市、所有人都勇敢无畏,医护人员、患者、志愿者相互感动,就有了一种精神驱使他往前走。只有一句话,就是“我要帮忙”,没有别的。
致敬“为人师者”
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师陆方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