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快看的内容合伙人高度重视数据,会结合平台数据分析流行元素,从而建议作者调整、优化内容;经纪人则会根据数据和案例分析,来制定作品和作者个人品牌的营销方案。整个流程非常符合当代互联网公司的“工业标准”。有人会提出:既然还是要通过数据和技术手段去分析,那么懂不懂内容又有何区别呢?说到底,只要具备足够的数据、精准的算法,各家平台的内容质量难道会有本质性的区别吗?
有,而且区别很大。投资人和吃瓜群众总是习惯性地高估技术手段的力量,而忽略使用技术的人的力量。简而言之:
数据只能告诉我们事物的外延,即“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内涵,即“为什么发生”。从数据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相关性”,但是无法从中推出“因果关系”。就像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只股票的走势图,甚至可以精确到毫秒级,却仍然不能从走势图中直接得知“为什么涨、为什么跌”。能够发掘内涵的,是分析数据的人。他们通过历史经验、直观洞察以及与同行的交流,发现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他们还负责向创作者解释这些因果关系,并说服创作者做出必要的改变。再说一遍:算法只是一种工具;分析数据的是人,根据数据做出决策的还是人。
我曾经拜访过某家视频平台,亲眼目睹他们的数据分析系统。他们的运营人员如数家珍:某个类型的内容观看完成率特别高,某个作者的内容点击转化率比较高,视频的封面和描述会如何影响观看数据……然后,我好奇地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对方答不上来。在漫长的沉默之后,对方说:“呃……大概用户就喜欢这样的内容吧。”
这不是答案,只是同义反复。说到底,没有创作过内容的人,很难搞清楚一种内容受欢迎的真实逻辑。他们只能被动地追随数据,可惜数据永远是后验的、慢半拍的。你不可能单纯依靠历史数据去发掘下一个爆款,就像你不可能看着股票的历史图表就成了股神。要发掘优秀作者,你首先要形成与作者的“共振”,你需要与作者处于同一频率。
2019年举行的第一次快看漫画条漫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次大赛的主题是“燃,绘出色”,旨在发掘擅长热血、武侠、科幻、冒险等男性向题材的漫画作者。按照“外行领导内行”的思维方式,这个主题就错了,因为在中国漫画市场最流行的是女性向题材,尤其是少女漫画;极少数流行的男性向漫画都是网文改编题材,几乎没有原创题材。以前也有很多人企图振兴中国男性向漫画,大部分以失败告终。看样子这将是一次吃力不讨好的尝试。
结果,这次条漫大赛征集到了近400部参赛作品,13部作品获奖出道。男性向题材的漫画数量由此出现了一波极快的增长。这让我想起了电影《萨利机长》的经典台词:“任何事情在第一次发生之前,都是没有发生过的。”我个人最喜欢的该届参赛作品是《飞来横财》,可惜它只获得了铜奖而非金奖。
附带说一句:《飞来横财》的作者“小白南”的创作之路在继续,他最新创作的《忘忧旅店》已经连载到第13话,累计获得了1.6亿人气值——这差不多是《飞来横财》的80倍。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新人作者如何真正获得平台扶持,如何持续发挥自己的创作力,直至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专业作者。
一年之后举行的第二次条漫大赛,不再限制任何题材,征集到了760部参赛作品。这次的评委阵容包括4位中国金龙奖获奖漫画家、6位日韩资深责编及漫画家,堪称互联网漫画史上最强。这次大赛的影响力比上次大有提高——陈揪帆、侯虹斌、韩松落等一批文化圈大V进行了转发和点评,毫不吝惜地赞美自己喜爱的作者作品。多年以后,从这些新人作者当中必将涌现出一批极负盛名的专业作者,尽管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是谁。
公允地说,第二次快看新人条漫大赛的作品质量也比上一届更进步了。尤其是金奖作品《治愈患者》,选择了青年作者较难驾驭、较难出彩的现实家庭题材,却通过恰当的夸张表现手法实现了良好的驾驭。作者展现了良好的构图等技法能力;如果借用影视行业的术语,那就是“工业标准不低”。对于漫画的专业问题,我不太懂,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爱好者而已;不过从一个普通爱好的视角看,这样的作品和作者,若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创作自由,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两部银奖作品《机器人与人》《敏感》也非常有趣,前者的反乌托邦题材和后者的青年成长题材都体现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执行的过程又具备恰当的克制力。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展开讲了——大赛评委们的点评比我专业、深刻得多。
我是个电影爱好者。我记得当年贾樟柯寄出的《小武》录像带如何被柏林电影节的选片人发现,然后亲手把他送上了世界最高的电影舞台;我也记得昆汀·塔伦蒂诺如何依靠成本低廉的《落水狗》敲开圣丹斯电影节的大门,从此开启一段梦幻般的史诗之旅。我期待在漫画领域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任何内容品类的繁荣都不是依靠少数“头部内容”,尤其不是依靠围绕这些“头部内容”的恶性竞争;繁荣来自于千千万万的腰部、长尾及新人作者,还有发掘他们的慧眼、给他们配套的一整套商业体系。现在看来,只有快看漫画足以承担这个职责。
在本文的最后,我还想感叹一句:如果所有内容平台都能像快看漫画一样,由一群内容创作者管理,从上到下都懂内容、重视内容、以内容质量为核心,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如果所有内容平台都能领悟,“内容生态”依靠的不是少数头部内容,而是一整套完善的创作者培育机制,我们将迎来一个多么伟大的内容创新时代!毕竟,帮助创作者实现梦想、让内容找到合适的消费者,不就是一切内容平台与生俱来的使命吗?我希望所有内容平台都能牢牢记住这个使命,而不是在急功近利和资本市场的压力下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