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快的前日“出行梦想”发布会似乎是一种春秋笔法:200名记者带着很多问题涌向现场,却只听到程维一个人精彩演讲,然后很快就结束了,许多人觉得不过瘾。
而我的判断是,这种做法另有深意:这是政策松动前夜,滴滴快的通过媒体对外展示实力、呼应政策的信号。
有必要先看一组密集的政策动向:
1、一周前,浙江义乌出台了一套《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工作方案》,在数量管控与价格机制上都突破了现行体制;
2、5天前,滴滴快的与上海市交通委联合举行发布会,将在1到2个月摸索专车合法化的试点方案。考虑到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这被视为专车合法化的重大信号;
3、3天前,国家交通部新闻发布会上,交通部服务司副司长王水平当日表示,交通部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工作小组已拿出出租车行业改革初稿,正征求各方意见,抓紧修改。他对义乌义乌出租车行业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显然是一个敏感的时间点:政策开始微妙地松动。只是距离涣然冰释、完全开放还没那么快。在我看来,此时的滴滴快的需要让大众、行业、主管部门看到,当政策开始松动时,面对大众、行业、主管部门,它有足够的担当与准备。交流会变成业务宣讲会,传递了更多画外音。
许多人本来期待这发布会传递一些劲爆进展。但一切却很谨慎,似乎也与这段时间某些事件深有关联:路怒、出租车罢工与正规出租车黑车化、专车与出租车司机打群架、各地政府言语越来越开放而动作却时松时紧甚至还出现了诉讼……系列动向表明,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各方都需要拿出一种建设性的态度。这是一种由城市病演变来的全球社会性难题,政府当然首当其冲,政策出台已是预期,但一定谨慎有加。
滴滴快的无法避身事外,毫不夸张地说,这事关它的命运。它有理由传递信心。滴滴快的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从昨日程维现场宣讲的内容来看,我觉得,由两家死对头合并的新平台确实展示了自己的梦想、责任、推动行业变革的实力,并已经呈现出成长为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的潜力。
有必要回顾一下新平台的成长脉络。无论快的还是滴滴,最初都只是打的软件,简单到APP的程度。2014年以来的补贴大战,引发整个社会层面强烈关注后,开始加速落地运营。中国互联网业,有许多引发公众关注的领域,如团购与吃喝玩乐O2O也曾疯狂烧钱,互联网金融也曾引发主管部门强烈监管,但还没有见到哪个行业,这么大规模、普遍性地触动公众、行业与监管部门的利益。
这一幕背后,直接原因绝非补贴大战,而是一种困扰民众的社会难题,出行难。补贴只是催化、揭开了问题盖子:出行难背后,涉及复杂的行业体制与政策问题。滴滴快的很快引发监管争议。但民众与司机受益的现实,却促成一种倒逼政策变革的舆论氛围与期待:无论滴滴快的怎么走,政府已无法回避,必须给出明确回答,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但滴滴快的不是愣头青。政策不会一夜春暖花开。人们看到,合并前,它们已快速从出租车业务向专车业务延伸,开始与上下游产业链建立更深合作。政策不明,它们只能横向扩展。在我看来,滴滴快的合并的最大原因,就是联手化解政策的不确定性、抱团取暖。这事关命运。
昨日程维的几句话,显示出双方合并时的强烈期待。他透露,与原快的CEO签协议时,他在纸上写下“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这充分传递了一个封闭行业对市场化企业生死左右的现实。
如今,3个月后,人们能从柳青、程维口中不断听到合并后如何和睦的信息。我认为,这是无奈与幸运的交织,他们也只能合力前行。此次发布会,某种程度上,主要是曲折传递给政府声音:滴滴快的有足够实力迎接政策开放。
程维披露了合并后部分数据。规模效应已释放:截至5月,滴滴快的活跃司机用户已达135万,占中国近200万出租车司机(100万辆车)约70%;叫车软件用户达1.6亿;在全国360座城市,每天提供400万次出租车出行服务;61座城市每天提供150万次专车出行服务;每天600万订单。数据证明了滴滴快的相比Uber等对手们的巨大优势,它已是全球最大的在线出行平台。程维说,交易规模上,已是Uber全球的6倍。此前,总裁柳青说中国市场,滴滴快的是对手30倍。
这是短短3年的渗透率,速度确实远超互联网其他细分领域。
不过,程维表示,出行被互联网改变只是刚刚开始。中国每天有4.5亿人出行3000到5000万是出租车和专车用户,1.5亿自驾,近2亿是公交,大多数出行仍跟互联网没关系。未来3年,他希望公司每天能为3000多万用户提供出行服务。
中国人出行并不均衡,一个困扰是:尽管70%出租车都已被线上渗透,但城市居民高峰期仍很难叫到车。
“在我们最高昂补贴的时候,在去年补贴大战的时候,高峰期叫车的成功率依然只有40%多,”他说。
程维年初碰到了北大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周告诉他,这是一种“需求潮汐涨落式交易市场”,特点是有高峰、平峰,前者是后者10倍以上,应对方法是“潮汐战略”。周强调,这一问题急需变革,意义不逊于几十年前的安徽小岗村改革。
程维借此提出未来3年“潮汐战略”,期望整合社会上多种专业运力,以服务分级、分档次、层次来平抑高峰与平峰期80%、90%以上需求,完成一个难以想象的目标:未来3年,中国城市居民如果想出行,3分钟内就有一辆车到面前。
大多数城市居民都有过尴尬的出行经历。这目标确实难以想象。今天,大概只能做到6分钟,有的更长。
为此,过去三个月,滴滴快的这个新平台,以最快时间完成了排兵布阵,已从打车软件变成了横跨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多品类的平台,其中快车、顺风车、代驾都是最新公布的服务品类。
前不久,柳青在北京已释放过这消息。当时她强调,这并非滴滴快的“贪心”,而是业务生存之道,业务必须延展“才有平台的价值”,未来滴滴快的会像淘宝一样,不是一个垂直链条,而是一个大平台,供应各种出行服务模块,“什么都在里面卖”。 新平台战略负责人兼出租车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平台布局的核心,是围绕消费者建立合作,无论O2O还是其他。举例说,未来乘客如果要去咖啡馆,在提供出行服务的同时,在车上就能把咖啡点了,付费,下车后咖啡已准备好了,扫个码就好了。
程维表示,滴滴快的不但业务品类增加,服务也会升级,嫁接各种应用场景,走向精耕细作。他透露,前段时间他参与了国家公务车改革的沟通,了解了中国“国宾车队”,专门接待外国人员,也包括两会代表,他决定升级公司专车服务,推出了滴滴快的ACE认证,对司机进行更为严苛的培训,6月份就能看到标识。此外,专车陈设、司机个性特征都会纳入考量,以满足更为细分的需求。
你能看到,滴滴快的已经属于更加接地气的O2O模式。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业深入大众生活最难化解的问题。许多O2O平台有巨大流量,但向线下引流,构建应用场景,总会遇到障碍,无法形成真正闭环。而“出行”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集成空间,它与用户的消费场景、目标地之间,几乎每个环节,每一段碎片化时间,都能建构应用场景。滴滴快的有成为一个巨大的出行O2O平台的潜能,只是核心服务路径基于“出行”。
这一梦想的支撑,自然率先依托现有的出租车、专车、顺风车、快车、代驾等服务品类。程维说,未来,还可能将公交甚至租车纳入整个服务网络,滴滴快的的目标是,以统一的入口,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具体的场景就是:未来,每个人出门,不但3分钟会有车辆出现在面前,而且会是个性定制、集成多种生活服务的解决方案,最短时间达到目的地。
说来容易,绝非易事。程维坦陈,确实如此。最初,很多人跟他说,做打车软件很简单,就是O2O,拼线下、拼营销的活动。但如今他越来越意识到,在线出行平台最大的挑战、真正的难点在于搜索引擎,难度远高过普通搜索。
在他看来,用搜索引擎搜一条信息、一首歌或一条视频,完全无法跟“在国贸把100个兴趣爱好不同的乘客”、50辆移动中的车辆匹配比拟,后者非常复杂。为化解这一难题,柳青为此甚至请来哈佛理工学院院长,后者说这种难题足以吸引美国最顶尖的科学家来。
这正是滴滴快的成立“机器学习研究院”、发布“苍穹”出租车大数据战略的背景。目前,它正在全球范围疯狂挖角大数据、模型、算法领域的全球顶级科学家。程维透露,目前已招募到两名。
老实说,相比即将推出的10亿元促销、拉新方案,我更看重滴滴快的后台层面的建设。我觉得这是它们走出粗暴、粗放阶段,走向深耕的信号。这个诞生仅3个多月的中国第一大出行服务平台,已经对外展示了它成为全球巨型O2O平台的梦想。
当然,这一切,还有赖于持续的政策变革。截至目前,它已成为滴滴快的成长的最大阻力。不过,这种局面也为新平台的生态建设提供了缓冲期,只是它需要面对煎熬,当然也包括疯狂投资的压力。而昨日的发布会匆忙而简短,正是新平台在这一阶段透露的真实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