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上到竹筏上面,筏工就督促我们穿救生衣,不穿就不开(竹筏)。”来自广东的游客黄珂在重游漓江时感受颇深。对比3年前,同样是漓江排筏游,当时的景象历历在目:大多数排筏没有配备救生衣、救生圈,而且普遍超载,筏工不守规矩随意调头、超船的行为比比皆是。她当时乘坐的排筏只有4个人的座位却被人为又加了4个小矮凳变成8人座,筏工一边抽烟一边驾驶,还不时跟周围熟识的人打招呼,让她不禁捏了一把冷汗。而今,畅游在青山碧水间,往日乱象难觅踪影,多年前留在她心头的阴云也一扫而空。
“漓江渔火”遭遇新问题
排筏,是桂林山水旅游的特色之一。然而,近年来,伴随着漓江旅游的不断升温,排筏肇事的事件屡屡见诸新闻,甚至引起了交通运输部高层的注意。
排筏,也就是大多数人口里的“竹筏”,在漓江水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漓江沿岸村民用它来进行水上运输和捕捞。闻名于世的“漓江渔火”就发源于400多年前的阳朔。当时,那里的渔民已经开始驯养鱼鹰来捕鱼,每当夜幕降临,渔民们便乘上竹筏,点上火把,带上几只鸬鹚,成群结队在漓江上吆喝以吸引被包围的鱼群。江面上,竹筏穿梭如流萤飞舞,渔歌阵阵,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夜猎图。
用竹筏进行载客水上旅游,则始发于2002年初。由于漓江沿岸“徒步游”的兴起,且竹筏载客游览具有亲水、灵活、价廉等特点,对经营者来说又有投入少、见效快等优势。当时,上至国家层面、下到桂林市都没有相应的管理规范对其进行约束。在各涉水部门职责不清、监管缺位的情况下,一些旅行社趁机钻营,大肆宣传推广这种游览方式。正因为迎合了多方需求,似乎一夜之间漓江竹筏遍布江面。其材质也由最初的毛竹发展到质地更轻、浮力更大的PVC硬聚氯乙烯管材,“竹筏”也相应演变成了“排筏”。据不完全统计,到2013年底,漓江载客排筏已发展至3000余张,而迄今为止漓江的旅游客船却还不足300艘。
漓江排筏载客行为曾一度造成漓江水上经营秩序、航行秩序和管理秩序混乱,导致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恶化、社会治安矛盾突出、漓江防污难度加大、国家规费流失等一系列社会综合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极大影响到漓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疏堵结合共治排筏乱象
据桂林海事局局长郭耀雄介绍,2003年至2011年,漓江排筏与排筏、排筏与旅游客船碰撞的事故几乎每年都有,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排筏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然而,排筏问题极其复杂,牵动着千万人的敏感神经:游船公司认为排筏“非法载客”必须制裁,沿岸村民认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天经地义,相关县区政府在取缔还是疏导的问题上长期摇摆不定。主要原因是,排筏问题牵扯的利益群体相对庞大,除了漓江两岸的普通农民,社会闲散人员乃至部分公职人员也深陷其中,没有坚定的治理决心和清晰的管理思路,排筏问题就没有一个能够根治的日程表。
转载请注明:艺宵网 » 保护“漓江渔火”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