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新推出的“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新功能让一些人很恼火,他们声称:“你们那些只给看三天朋友圈的,下一轮拉黑”,眼看着,一出出友尽大戏山雨欲来。
喊拉黑的人表示很委屈:陌生人之间都能看十天的朋友圈,我跟你好歹是好友关系,你却只给我留了三天的“查看权”。这就好比,欧阳克兴致勃勃地向黄蓉介绍西域的别有洞天,黄蓉却让他在桃花岛连路都找不着。
这岂不是很尴尬?
我对你开放朋友圈,你也应该对我开放朋友圈,但你没有,所以我就不高兴了。这是一些人要拉黑对方的原因。说到底,在原本对等的社交关系中,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对方的不真诚甚至不尊重。
但朋友圈仅开放三天的人,他们的初衷真的就是想屏蔽你吗?我觉得并不是,这一行为的背后,既有普遍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也有因人而异的个体化原因:他也许只是对过去的告别,也许是想保留一点隐私,也许只是想保持一丝神秘感,或许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
心理学上有个有意思的说法:人们往往对别人的生活感兴趣,却又总是不想让别人窥见自己的隐私。这正好解释了“朋友圈仅显示三天”的现象:你之所以发现别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除了概率很小的工作等原因外,无非是想窥探他人的生活动态,说白了就是八卦;而对方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恰又证明,一个人不想让别人窥见自己过往生活。
▲图片来自微信截图
双方的需求相互矛盾,这是基本的人性。
人们依赖于微信的社交生活也在不断被重塑。据4月24日企鹅智酷发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显示,超过80%的用户在微信上有过工作行为,其中一线城市57.5%的受访者使用微信办公。所以,微信朋友圈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熟人社交工具,而是在向功能型社交工具转变。
以前,我们所有微信好友几乎都是周边的亲友,但现在,众多“好友”中可能很多都未曾谋面。为转账方便加一下理发小哥的微信,但我们真的有必要让他关注我们的生活吗?拉黑屏蔽会尴尬,分组又嫌太麻烦,所以干脆就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怎奈这一行为将所有好友拉进了射程,一些人就感受到了冷落。但如果是好友,三天时间供你查看,这真的并不短。
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不需要被指摘,抱怨开启这一功能的人也不是玻璃心,毕竟,这都是人性。但我总觉得,生活是自己的,朋友圈也是自己的,我是将它培育得花木扶疏,还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那都是挺个人化的事,自己的地盘,别人没法插嘴。
正如有人喜欢拼命晒娃,有人只是将微信作为普通的沟通工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自由,也都有自己的理由。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这大概就是修养。
那些纠结于只能看好友三天朋友圈的人,还是学学张国荣的通透吧——
往事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风雨
纵然记忆抹不去
爱与恨都还在心里
真的要断了过去
让明天好好继续
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