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类产品为了增强用户黏性(停留时长 打开频次),一般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拓宽业务,一个是拓宽功能。
一、工具产品增加用户停留时间的原因:
工具类产品追求用户的停留时间,一方面是因为竞品同质化严重,用户对产品没有忠诚度;另一方面因为一款产品仅作为工具,尤其是低频工具,盈利手段很单薄。
举个极端例子,一款计算器app做得无比好用,也很难仅作为一款”计算器app“拉到投资,或者建立壁垒打垮竞争对手。因此,几乎所有的工具类产品,都面临着增强用户粘性的问题。
二、如何解决呢?
- 首先是拓宽业务,即将业务线进行横向拓展,从解决用户的一个问题,到解决与该问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典型的例子有打车软件和外卖软件。
【滴滴出行】早期是作为一款打车工具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用户的打车效率。在早期阶段,滴滴仅能帮助用户打到出租车,但今天呢,我们可以用滴滴坐公交,打快车,顺风车,甚至可以请求代驾。除了快车和出租车之外,其余的低频业务线在最开始的意义都是为了更深入地解决用户的问题,并以此提高停留时长和打开频次。
外卖软件也是如此,以【百度外卖】举例,除了核心的送外卖业务,还有超市购物、有求必应的万能跑腿、和主打精品电商的业务。这些也都是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创造盈利的空间。
不仅是大体量App可以这么做,更垂直的工具类App也经常使用拓宽业务来增强黏性。
- 另一个增强黏性的方法是拓宽功能,也就是纵向地拓宽产品的功能边界。市面上的普遍做法是做【社区】和做【内容】。
几乎每个App都有一个标签页叫【发现】,在【大众点评】里,发现频道包含了内容推荐餐饮 社区功能;在【手机京东】里,发现频道包含了文章推荐商品、直播、社区;如果你玩过日记/手账类app,【吾记】、【Color多彩手账】、【日记本】、【粉粉日记】,你会发现大部分这类App都在运营着自己的社区,但从数据看,很难称之为成功。
许多工具类是不具备【内容】和【社交】属性的,但又硬撑着做,所以在今天,签到,打卡,积分等等运营手段成为了许多工具类App的标配。有时候运营手段喧宾夺主,反而伤害了核心功能,因为会觉得乱。
虽然做【社区】和【内容】是一时风潮,但拓宽产品的功能边界远不止这些,【淘宝】的【购物车】,【导购】,以及早期为了打消用户网络购物的疑虑而设计的【支付宝】,这些功能都客观地增加了一款产品的用户黏性。(今天的支付宝却为了社交而社交,让人唏嘘)
一款工具类App,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好玩”,“有趣”,而是应该思考用户在使用中还有什么痛点,并围绕痛点不断拓展产品的边界,这才能可持续地获得用户的忠诚。
内容出处:,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文章链接:http://www.yixao.com/operation/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