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欢迎来到 艺宵网,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在线留言

自媒体们是如何偷走你的注意力的?

妍嫣 艺宵网

2.“难道”

我有一个习惯:当我写下任何一个反问句时,我都会问一问自己:这个反问句真的成立吗?它能代表大多数情况吗?

就像上一段中的连续四问,我想了下,很确定这些东西大家都知道,才继续往下写。

但很多自媒体不会这样做。

为什么呢?因为反问句往往隐含着一个效果: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你无需去怀疑。

真的无需怀疑吗?

随便举个例子:

“面对实实在在的焦虑,你不去看,假装看不到,难道它就会消失吗?”

像这个句子,你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被它带进去 —— 你会觉得:对啊,我不去看,焦虑也还是在哪儿,不会改变,所以他让我焦虑,是对我好。

但问题是:你去看了,焦虑也还是一样不会消失啊……

要让焦虑消失,唯一的方法是去做,而不是去看,去关注,去转发。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你为什么要努力挣钱?” —— 很老的文章了,前几天有人回复:挣钱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因为有很多东西要买啊,这还用问什么呢?

真的不是。

鲍德里亚说过一个观点:消费社会就是营造某种“氛围”,让消费者害怕“错过”什么。

你真的有那么多东西一定要买,还是这个社会、外界舆论、身边的圈子,告诉你:要买?

我举三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一定要在大城市买房才能结婚吗?

一定要生孩子来“传宗接代”吗?

一定要有钱有地位人生才完整吗?

不是说这些不可以,而是:你要想清楚,这个东西,真的是理所当然、无需怀疑的吗?

这是你内心的声音,还是外界灌输给你的声音?

3.“启示”

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想法:他能成功,一定是因为某些原因。如果我们向他学习,获得这些经验,也能帮助我们做得更好。

在这种观念之下,各种“案例+启示”的内容,风生水起。

它们大多是这样的模式:讲一个成功故事,在你心驰神往的时候,告诉你: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一、二、三……

但我一向对这类东西退避三舍。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启示” ,基本都是马后炮。

这类东西,只有当事人本人的访谈、自传、文章,才有价值。其他的二三四手乃至N手信息,只不过是旁观者的解读和脑补罢了。

本质上,它们贩卖的都是什么呢?作者自己的私货。

只不过安上一个热点事件和人物,更能够吸引噱头、提高说服力罢了。

比如最近的一篇文章,讲摩拜被收购事件背后的人生逻辑。一上来摆了胡玮炜的简历,然后提问:为什么她能突然产生飞跃呢?是因为她做到了点线面体的聚合。什么意思呢?努力工作只是一个点,你要分析趋势和走向,把这个点跟“时代背景”结合,从点到线、面,再到体,才能实现飞跃。

看起来很有道理,起码比前面的“有人”高级了一点,毕竟“点线面体”并非是个人都会知道。

那然后呢?如何才能分析时代背景,点线面体结合呢?

作者说:第一点就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第二点……

读这类文章,我总有一种感觉:这些作者们,是不是每天都拿着放大镜,试图从发生的热点事件中,找到那么一丝一毫能跟自己的理论挂钩、结合的地方,然后就赶紧用起来?

反正有没有用也无所谓,让读者看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好了嘛。

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去学习“启示”的。

如果我真的认同一个人,觉得他很厉害,做的事情很到位,我会去找到他最原始的一手信息,或者直接跟他对话,去找到这些问题的回答:

在哪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时候,他作出了相反的选择?在哪些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他采取了正确的行动?在以上两个过程中,他是怎么想的?

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启示”。也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其实”“无非”“说到底”

这几个词,我自己也常用。

它们的作用是表强调,往往用在原因里面,用来强调:这才是真正的、本质的、唯一的原因。

比如:

被同龄人抛弃?其实就是在贩卖焦虑。

害怕被同龄人抛下,其实就是嫉妒。

……

如果用得好当然没有什么,但问题是,很多人喜欢滥用,也就是随意地“下断言”。

我一直提倡:对自己的文字,要有起码的责任感。当你下断言的时候,最好想一想:我有没有足够的底气,来下这个断言?读者是否全部认同?如果不一定认同,我是否需要展开来解释清楚?

所以,你可能会注意到,当我写下一句“这是因为……”或“原因是……”时,我通常会用一段话接在后面,去展开解释它。

目的就是告诉你:我下了一个断言,所以我有义务讲清楚,为什么我会下这个断言。

而你看了之后是否采纳,这取决于你。

很多人说我的文章写得太长,但我觉得这是必须的 —— 如果你在一篇文章里,只能读出观点、立场、看法,看不到论证、逻辑、实例,那多少有点买椟还珠。

很多人的问题,就是太急,急着去寻找一个答案,最好是一个跟自己的想法一致的答案。

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是有人故意取悦他们、讨好他们,还是真的经过严谨的思考和推论。

所以,当你读文章时,见到类似的句子,不妨问自己一句:

作者的底气何在?

作者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来下这个断言?

除了这一点,没有别的理由和可能性了吗?

避免自己被欺骗,最好的方法,就是始终保持怀疑,遇到任何信息,都先在脑子里打一个转,再思考是否去接受。

不假思索的吸收,只会让自己的思维和头脑越趋于简单。

大家都在看

产地大葱上车价最高3.9元/斤,今年大葱为啥这么贵?原因是这样
朋友圈

产地大葱上车价最高3.9元/斤,今年大葱为啥这么贵?原因是这样

植保小贴士 2021-01-10 567浏览 0评论

今年大家讨论最火的话题之一,就是近期大葱的价格,讲真的,确实太贵了!目前在产地,大葱上车的价格,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 1月9日,铁杆大葱产地均价在3.39元每斤;日本钢葱产地均价3.09元每斤;长白大葱产地均价3.28元每斤。事实上,近一个月来,大葱的价格一直在3元/斤左右浮动,这样的产地价格,如果再经过层层加价...

一个被传销毁了的国家--阿尔巴尼亚
朋友圈

一个被传销毁了的国家--阿尔巴尼亚

2020-12-04 929浏览 0评论

阿尔巴尼亚,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怕是个“总觉得在哪里听过”但仔细想想却又并不了解的国名。它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抬中国进联合国”的主力国家之一,也曾经在短暂的外交蜜月期内被称作“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

为什么西方国家对中国普遍不友好?
朋友圈

为什么西方国家对中国普遍不友好?

雪里梅花 2020-11-28 583浏览 0评论

国人大概都会有一种疑惑,那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普遍对我们都不太友好呢?无论我们如何释放善意,仿佛西方人总是对我们有着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觉得中国或者中国人有着这样那样的恶习,对我们也总有着一些若有若无的恶意,这是为什么呢?...

捕蝇草怎么知道有东西在它的捕虫夹里?
朋友圈

捕蝇草怎么知道有东西在它的捕虫夹里?

佚名 2020-10-18 957浏览 0评论

动物吃植物。有些植物也能吃动物。第一种情况没有人感到费解,但第二种情况却有许多疑点,即使对科学家而言也是如此。 比如说,食肉性植物究竟如何把握时机,捕捉到猎物的? 捕蝇草(Dionaea muscipula)是世界上最著名和令人着迷的食肉植物之一。无论是苍蝇,蜘蛛,甲虫还是蚂蚱,如果不慎落入它那两片贝壳状叶子中,都有可能...

美国旧金山的房屋租金大幅下降
朋友圈

美国旧金山的房屋租金大幅下降

佚名 2020-10-18 996浏览 0评论

两年前,RentCafe.com调查了全球房租最贵的30个城市。名列前5的分别是,曼哈顿、伦敦、旧金山、苏黎世和香港。北京排到27位。 根据去年的趋势报告,全美国10年里有一亿人口租房生活。房租整体涨幅为36%。 但是现在,旧金山的天价公寓租金正在迅速下降。 根据Realtor.com周二发布的数据,9月份该市独立单间的月租金中位数较上...

偶然发现了一种未知的构建结构色的方法
朋友圈

偶然发现了一种未知的构建结构色的方法

佚名 2020-10-18 429浏览 0评论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偶然发现了一种不寻常、前所未见的颜色观测方法。 为了产生这种效果,研究人员将一种非常薄的膜附着到另一片更大的样品上。在两种材料连接的地方,电场非常强。 当与“光学干涉”(不同的光波的相互作用)结合使用时,材料表面会发生散射过程,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观察时会产生明亮的色彩。 这项发现发表在《高...

地球轨道上的大量太空垃圾已接近「凯斯勒事件」的标准了
朋友圈

地球轨道上的大量太空垃圾已接近「凯斯勒事件」的标准了

佚名 2020-10-18 923浏览 0评论

本周四,一颗前苏联废弃卫星和中国的火箭残体(分级助推器的一节?)在太空中擦肩而过,幸好没有相撞——否则会制造出大量更加危险、难以监控的高速轨道垃圾。 使用雷达跟踪太空中卫星碎片的企业LeoLabs周二表示,它正在监视“非常高风险”的交汇点——两个物体绕地球轨道的交点。 数据表明,周四美东时间下午8:56,两个大体量...

删除量子信息时会产生奇特的量子热力学效应
朋友圈

删除量子信息时会产生奇特的量子热力学效应

佚名 2020-10-18 382浏览 0评论

Trinity的研究人员在擦除量子的信息中发现了独特的量子效应,这可能对量子计算芯片的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1961年,当时在IBM的Rolf Landauer发现了热耗散与逻辑上不可逆的运算之间的关系,计算热力学由此诞生。Landauer喊出了著名的“信息即物理”的口号,提醒我们信息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基于物理实在的性质。...

狼也会与驯养者建立依恋关系
朋友圈

狼也会与驯养者建立依恋关系

佚名 2020-10-18 832浏览 0评论

毫无疑问,和其它动物相比,狗狗对人类的意义完全不同。他们甚至影响了我们的进化历程——人类与人类最好朋友的纽带已经写进了我们的基因中。 但是他们的某些优良特征可能早已存在于他们野性祖先的血脉里,如对我们形成深刻,持久和情感依赖的能力。 匈牙利E?tv?sLoránd大学的研究人员比较了人工饲养的灰狼和狗的行为。伦理...

O型血的人感染COVID-19,以及转重症的风险都较低
朋友圈

O型血的人感染COVID-19,以及转重症的风险都较低

佚名 2020-10-18 968浏览 0评论

本周发布了两项关于血型和新冠病毒感染风险的研究,发现O型血的人感染冠状病毒的风险较低,而且一旦感染,转重病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一项新的研究特别发现,O或B型血液的COVID-19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时间少于A型或AB型患者。他们也不太可能需要呼吸机,也不太可能出现肾衰竭。 最新的报告周三刊发在《血液进展》杂志...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昵称 (必填) 手机号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阅读原文 阅读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