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难道”
我有一个习惯:当我写下任何一个反问句时,我都会问一问自己:这个反问句真的成立吗?它能代表大多数情况吗?
就像上一段中的连续四问,我想了下,很确定这些东西大家都知道,才继续往下写。
但很多自媒体不会这样做。
为什么呢?因为反问句往往隐含着一个效果: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你无需去怀疑。
真的无需怀疑吗?
随便举个例子:
“面对实实在在的焦虑,你不去看,假装看不到,难道它就会消失吗?”
像这个句子,你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被它带进去 —— 你会觉得:对啊,我不去看,焦虑也还是在哪儿,不会改变,所以他让我焦虑,是对我好。
但问题是:你去看了,焦虑也还是一样不会消失啊……
要让焦虑消失,唯一的方法是去做,而不是去看,去关注,去转发。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你为什么要努力挣钱?” —— 很老的文章了,前几天有人回复:挣钱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因为有很多东西要买啊,这还用问什么呢?
真的不是。
鲍德里亚说过一个观点:消费社会就是营造某种“氛围”,让消费者害怕“错过”什么。
你真的有那么多东西一定要买,还是这个社会、外界舆论、身边的圈子,告诉你:要买?
我举三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一定要在大城市买房才能结婚吗?
一定要生孩子来“传宗接代”吗?
一定要有钱有地位人生才完整吗?
不是说这些不可以,而是:你要想清楚,这个东西,真的是理所当然、无需怀疑的吗?
这是你内心的声音,还是外界灌输给你的声音?
3.“启示”
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想法:他能成功,一定是因为某些原因。如果我们向他学习,获得这些经验,也能帮助我们做得更好。
在这种观念之下,各种“案例+启示”的内容,风生水起。
它们大多是这样的模式:讲一个成功故事,在你心驰神往的时候,告诉你: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一、二、三……
但我一向对这类东西退避三舍。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启示” ,基本都是马后炮。
这类东西,只有当事人本人的访谈、自传、文章,才有价值。其他的二三四手乃至N手信息,只不过是旁观者的解读和脑补罢了。
本质上,它们贩卖的都是什么呢?作者自己的私货。
只不过安上一个热点事件和人物,更能够吸引噱头、提高说服力罢了。
比如最近的一篇文章,讲摩拜被收购事件背后的人生逻辑。一上来摆了胡玮炜的简历,然后提问:为什么她能突然产生飞跃呢?是因为她做到了点线面体的聚合。什么意思呢?努力工作只是一个点,你要分析趋势和走向,把这个点跟“时代背景”结合,从点到线、面,再到体,才能实现飞跃。
看起来很有道理,起码比前面的“有人”高级了一点,毕竟“点线面体”并非是个人都会知道。
那然后呢?如何才能分析时代背景,点线面体结合呢?
作者说:第一点就到这里,下面我们来看第二点……
读这类文章,我总有一种感觉:这些作者们,是不是每天都拿着放大镜,试图从发生的热点事件中,找到那么一丝一毫能跟自己的理论挂钩、结合的地方,然后就赶紧用起来?
反正有没有用也无所谓,让读者看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好了嘛。
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去学习“启示”的。
如果我真的认同一个人,觉得他很厉害,做的事情很到位,我会去找到他最原始的一手信息,或者直接跟他对话,去找到这些问题的回答:
在哪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时候,他作出了相反的选择?在哪些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他采取了正确的行动?在以上两个过程中,他是怎么想的?
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启示”。也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其实”“无非”“说到底”
这几个词,我自己也常用。
它们的作用是表强调,往往用在原因里面,用来强调:这才是真正的、本质的、唯一的原因。
比如:
被同龄人抛弃?其实就是在贩卖焦虑。
害怕被同龄人抛下,其实就是嫉妒。
……
如果用得好当然没有什么,但问题是,很多人喜欢滥用,也就是随意地“下断言”。
我一直提倡:对自己的文字,要有起码的责任感。当你下断言的时候,最好想一想:我有没有足够的底气,来下这个断言?读者是否全部认同?如果不一定认同,我是否需要展开来解释清楚?
所以,你可能会注意到,当我写下一句“这是因为……”或“原因是……”时,我通常会用一段话接在后面,去展开解释它。
目的就是告诉你:我下了一个断言,所以我有义务讲清楚,为什么我会下这个断言。
而你看了之后是否采纳,这取决于你。
很多人说我的文章写得太长,但我觉得这是必须的 —— 如果你在一篇文章里,只能读出观点、立场、看法,看不到论证、逻辑、实例,那多少有点买椟还珠。
很多人的问题,就是太急,急着去寻找一个答案,最好是一个跟自己的想法一致的答案。
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是有人故意取悦他们、讨好他们,还是真的经过严谨的思考和推论。
所以,当你读文章时,见到类似的句子,不妨问自己一句:
作者的底气何在?
作者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来下这个断言?
除了这一点,没有别的理由和可能性了吗?
避免自己被欺骗,最好的方法,就是始终保持怀疑,遇到任何信息,都先在脑子里打一个转,再思考是否去接受。
不假思索的吸收,只会让自己的思维和头脑越趋于简单。